(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杨书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其中有纪念屈原说、龙图腾信仰和崇拜说、躲避五月邪气说,以及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说。但是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是纪念屈原说。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不充盈着我们祖先对宇宙自然的虔诚和对岁时节令的敬畏,同时又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人文蕴涵。如果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被娱乐掏空,寓意丰富的节日就成了简单的集体狂欢,也必然失去其浓浓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张力。 在湖北黄石西塞山,有个名为道士洑的村庄,每年端午都会以纪念屈原而举行“西塞神舟会”。“西塞神舟会”最初的内涵与外延均与纪念屈原无关,它的发端只是人们消灾送瘟,求祥祈福的原生文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西塞神舟会已与屈原密不可分,在道士洑村民众的心里,屈原己经成为一位有求必应的神灵,纪念屈原已衍生为西塞神舟会的再生文化。 从西塞神舟会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即对人体疾病的预防进而转向对人性弱点的挑战,由对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顽强适应进而转向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抗争。这种最被崇尚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曾先后被附着在介子推、伍子胥、屈原、曹娥等人的身上,最终又被集中赋予了屈原。 图片来源网络 “泪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人民群众为什么选择了屈原?因为在屈原身上体现出的嫉恶如仇、热爱祖国、为信念而死的境界,正是为民众所崇拜和敬仰的。屈原的投江表达了他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了他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的勇气。屈原之死并非无奈,而是他绝不放弃信念,以及对信念追求的勇气和绝不向邪恶妥协的胆量。屈原的投江,把死提升到一个空前深刻的文化批判高度,充分显示出屈原所有作品中的思想和精神的高尚主题。这正是民众对端午节文化意义所做出的一个必然和特殊的选择,也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就端午节而言,无论在哪个地方,屈原投江的文化意义都比包粽子、划龙舟、送神舟、采艾蒿、集体狂欢和民众式热闹,更具有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必然。在历史与当代文化转型中,总会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复杂故事,总会交集着城市与乡村的不解情缘,总会交互着历史风俗与时代风尚的镜像。其中,许多曾经美好的节日传统要素,必然会在时光的磨砺中悄然褪去,而新的节日因子也必然会悄然萌发。古老民俗形式的简化和进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情感的缺失和文化的丟失。怀旧情感并非要使传统节日在现代人的生活道路上越走越窄,原汁原味并不是排斥节日文化的新景观和新气象。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氤氲,传统节日的真谛并不仅仅体现在各种繁复和古老的仪式中,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建设最终将体现在超越一切物质的道德性的文化精神之上。 “怀沙孤愤郁难平,千载犹传屈子名。”对当代人而言,每一次过端午节,都应该成为心灵的祭奠和精神的纪念;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凝结和提升;成为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的沉淀和强化。如何让我们的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和新意,我想,上至国家的顶层设计,下至公众的集体意识都应该再多一些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再多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创造性转化,再多一些与当代价值的链接,再多一些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畅想,让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环境里获得新生和滋养,为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不断补充正能量。 (转自百度百家号)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