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徐浩煊
【资料图】
近日,记者从科技厅获悉,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培育的新品种“天府黑猪”,正式获得“国审猪”新品种证书,开始面向全国大规模推广。
这是四川首个以本土地方猪遗传资源为主要育种素材培育的国审猪品种,由四川农业大学和邛崃市嘉林生态农场共同培育而成,融合了四川本地成华猪种和英国引进品种巴克夏猪的基因,是地道的“中英混血”。
猪种资源丰富的四川 为何还要选育“天府黑猪”?
作为猪种资源大省,四川拥有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等7个地方猪种。肉质优良、皮厚和抗逆性强的成华猪,曾是成都猪肉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回锅肉”的上佳食材。上世纪90年代,瘦肉高、价格低的外种猪引入,本地猪因养殖成本高日渐被养殖户“抛弃”。这也埋下不小的隐患——一旦外种猪种源被国外“卡脖子”,国内生猪市场将遭受巨大冲击。
保住成华猪的餐桌“C位”,无疑是川猪“重振江湖”的优选。但成华猪“吃得多、长得慢、长膘多”,农户需要更多时间成本和饲料成本,出栏的商品猪与英国大白猪等外种猪相比,还又轻又肥。这也让成华猪陷入了“农户不愿喂、百姓不愿买”的死循环。
为了控制饲养成本,养殖户们也没少下功夫。邛崃市嘉林生态农场董事长张在林就是其中之一,几经摸索希望改良成华猪品种,最后还是失败了。
他找到川农大猪遗传育种科研团队。产学研结合下,一个“天府黑猪”新品种育种攻关计划应运而生。
养猪场里写论文 科研攻关14年成效如何?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姜延志认为,成华猪是擦亮“川猪”金字招牌的重要战略遗传资源、只要选育出解决市场痛点的新品种,就能重回市场。
这并非易事。为了给“天府黑猪”找个好“妈妈”,2009年起,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成华猪本品种选育。该中心副主任袁蓉回忆,不仅要随时追踪每只猪每天的体重变化,还要记录受孕母猪的产仔量、初生重,还要同时满足4个月性成熟、6个月体成熟、6个月体重超过75公斤、单窝产仔量大于12头等要求。
“天府黑猪”研究团队。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2013年后的杂交育种阶段,姜延志带领的团队更是把两届研究生“押”进猪场,全心投入到杂交组合实验。“杜洛克和巴克夏都是世界公认的杂交父本,到底选哪一个作为父系猪,我们做了三年的实验。”结果显示,杜洛克猪的杂交后代背最长肌颜色浅、腿肌颜色深,肉色不均、品相差,肌内脂肪低、烹饪时香味差,巴克夏猪凭借各部位均匀的肉色表现、较少的水分损失和高的肌内脂肪含量等优势性状,成为“天府黑猪”的爸爸。
如果说父系猪的选择只是二选一,两种猪血缘占比的确定更像是开盲盒。巴克夏猪的血缘占比高,生长速度就快,但提高到75%时,明显能看出皮脂变薄,肉质差很多。要是让成华猪血缘提升,猪仔生长速度就提不起来。确定血缘比例不仅是两头猪的简单杂交,还要等出生后的仔猪长大、屠宰,由此得出一个比例的实验数据就要大半年。
“不管三七开还是二八开,品质都不好,当我们试到血缘各占50%时发现,不仅数据指标遥遥领先其他组合,生产实践上操作更简单,最终确定下这个比例。”姜延志说。
“天府黑猪”仔猪。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自此,兼具成华猪肉脂白、肉红、皮厚优势,生长速度更快、养殖成本更低的“天府黑猪”正式进入横交固定阶段,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开始进入中试推广阶段,逐渐走上部分市民的餐桌。
“天府黑猪”表现出极好的肉质特征:肌内脂肪含量达到3.67%,相较于不到2%的外种猪,烹饪时香味更浓;45分钟肌肉酸碱值6.41,比外种猪高0.6左右,肉质更加柔嫩可口;肌纤维更细,相较于外种猪口感更嫩、更易于咀嚼。
外种猪市场占有量超95% 发展突破口在哪?
如今,嘉林生态农场拥有母猪群体已超2000头,相较十年前翻了三番,黑猪种源供给和商品猪生产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但即便这样,他们在整个黑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5%。
谈及“天府黑猪”发展的突破口,袁蓉认为,打起品质的大旗、瞄准中高端市场,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雪花牛肉就是因为肌内脂肪高、肌纤维细,才会显现出大理石状花纹,‘天府黑猪’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培育‘雪花猪肉’也有优势。”
上市销售的“天府黑猪”。徐浩煊摄
此外,优质黑猪行业也需要标准化体系支撑。“即便‘天府黑猪’现在性能稳定,但要是放缓选育速度,不加控制任由其近亲繁殖,也会品种退化、品质下滑。”姜延志认为,市场上黑猪品牌杂、品质不稳,就是缺乏对饲养流程及黑猪品质的量化。“天府黑猪”要“避坑”。
高校出技术,企业搞推广,一套完整的“天府黑猪”培育销售体系正逐步形成。不过,在姜延志看来,这张新品种证书用不好就是一张纸,用好了,则是一个产业。“天府黑猪”要想重振市场地位,只有不断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持续选育工作,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重获市场认可并大范围推广,才能打赢这场“翻身仗”。
关键词: